素数

素数与合数的定义,见 数论基础

素数计数函数:小于或等于 x 的素数的个数,用 \pi(x) 表示。随着 x 的增大,有这样的近似结果: \pi(x) \sim \frac{x}{\ln(x)}

素数判定

我们自然地会想到,如何用计算机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素数呢?

暴力做法

自然可以枚举从小到大的每个数看是否能整除

1
2
3
4
5
6
7
// C++ Version
bool isPrime(a) {
  if (a < 2) return 0;
  for (int i = 2; i < a; ++i)
    if (a % i == 0) return 0;
  return 1;
}
1
2
3
4
5
6
7
8
# Python Version
def isPrime(a):
    if a < 2:
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for i in range(2, a):
        if a % i == 0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return True

这样做是十分稳妥了,但是真的有必要每个数都去判断吗?

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:如果 x a 的约数,那么 \frac{a}{x} 也是 a 的约数。

这个结论告诉我们,对于每一对 (x, \frac{a}{x} ) ,只需要检验其中的一个就好了。为了方便起见,我们之考察每一对里面小的那个数。不难发现,所有这些较小数就是 [1, \sqrt{a}] 这个区间里的数。

由于 1 肯定是约数,所以不检验它。

1
2
3
4
5
6
7
// C++ Version
bool isPrime(a) {
  if (a < 2) return 0;
  for (int i = 2; i * i <= a; ++i)
    if (a % i == 0) return 0;
  return 1;
}
1
2
3
4
5
6
7
8
# Python Version
def isPrime(a):
    if a < 2:
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for i in range(2, int(sqrt(a)) + 1):
        if a % i == 0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return True

素性测试

素性测试(Primality test)是一类在 不对给定数字进行素数分解(prime factorization)的情况下,测试其是否为素数的算法。

素性测试有两种:

  1. 确定性测试:绝对确定一个数是否为素数。常见示例包括 Lucas-Lehmer 测试和椭圆曲线素性证明。
  2. 概率性测试:通常比确定性测试快很多,但有可能(尽管概率很小)错误地将 合数 识别为质数(尽管反之则不会)。因此,通过概率素性测试的数字被称为 可能素数,直到它们的素数可以被确定性地证明。而通过测试但实际上是合数的数字则被称为 伪素数。有许多特定类型的伪素数,最常见的是费马伪素数,它们是满足费马小定理的合数。概率性测试的常见示例包括 Miller–Rabin 测试。

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介绍几个概率性素性测试:

Fermat 素性测试

Fermat 素性检验 是最简单的概率性素性检验。

我们可以根据 费马小定理 得出一种检验素数的思路:

基本思想是不断地选取在 [2, n-1] 中的基 a ,并检验是否每次都有 a^{n-1} \equiv 1 \pmod n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// C++ Version
bool millerRabin(int n) {
  if (n < 3) return n == 2;
  //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,建议设为不小于 8
  //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,但也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效率
  for (int i = 1; i <= test_time; ++i) {
    int a = rand() % (n - 2) + 2;
    if (quickPow(a, n - 1, n) != 1) return 0;
  }
  return 1;
}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# Python Version
def millerRabin(n):
    if n < 3:
        return n == 2
    #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,建议设为不小于 8
    #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,但也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效率
    for i in range(1, test_time + 1):
        a = random.randint(0, 32767) % (n - 2) + 2
        if quickPow(a, n - 1, n) != 1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return True

如果 a^{n−1} \bmod n = 1 n 不是素数,则 n 被称为以 a 为底的 伪素数。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,如果 a^{n−1} \bmod n = 1 ,那么 n 通常是素数。但这里也有个反例:如果 n = 341 a = 2 ,即使 341 = 11 \cdot 31 是合数,有 2^{340}\equiv 1 {\pmod {341}} 。事实上, 341 是最小的伪素数基数。

很遗憾,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并不成立,换言之,满足了 a^{n-1} \equiv 1 \pmod n n 也不一定是素数。

卡迈克尔数

上面的做法中随机地选择 a ,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犯错的概率。但是仍有一类数,上面的做法并不能准确地判断。

对于合数 n ,如果对于所有正整数 a a n 互素,都有同余式 a^{n-1} \equiv 1 \pmod n 成立,则合数 n 卡迈克尔数(Carmichael Number),又称为 费马伪素数

比如, 561 = 3 \times 11 \times 17 就是一个卡迈克尔数。

而且我们知道,若 n 为卡迈克尔数,则 m=2^{n}-1 也是一个卡迈克尔数,从而卡迈克尔数的个数是无穷的。(OEIS:A006931)

Miller-Rabin 素性测试

Miller-Rabin 素性测试(Miller–Rabin primality test)是进阶的素数判定方法。它是由 Miller 和 Rabin 二人根据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(费马测试)优化得到的。因为和许多类似算法一样,它是使用伪素数的概率性测试,我们必须使用慢得多的确定性算法来保证素性。然而,实际上没有已知的数字通过了高级概率性测试(例如 Rabin-Miller)但实际上却是复合的。因此我们可以放心使用。

对数 n 进行 k 轮测试的时间复杂度是 O(k \log^3n) ,利用 FFT 等技术可以优化到 O(k \log^2n \log \log n \log \log \log n)

二次探测定理

如果 p 是奇素数,则 x^2 \equiv 1 \pmod p 的解为 x \equiv 1 \pmod p 或者 x \equiv p - 1 \pmod p

要证明该定理,只需将上面的方程移项,再使用平方差公式,得到 (x+1)(x-1) \equiv 0 \bmod p ,即可得出上面的结论。

实现

根据卡迈克尔数的性质,可知其一定不是 p^e

不妨将费马小定理和二次探测定理结合起来使用:

a^{n-1} \equiv 1 \pmod n 中的指数 n−1 分解为 n−1=u \times 2^t ,在每轮测试中对随机出来的 a 先求出 a^{u} \pmod n ,之后对这个值执行最多 t 次平方操作,若发现非平凡平方根时即可判断出其不是素数,否则通过此轮测试。

这样得到了较正确的 Miller Rabin:(来自 fjzzq2002)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// C++ Version
bool millerRabin(int n) {
  if (n < 3 || n % 2 == 0) return n == 2;
  int a = n - 1, b = 0;
  while (a % 2 == 0) a /= 2, ++b;
  //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,建议设为不小于 8
  //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,但也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效率
  for (int i = 1, j; i <= test_time; ++i) {
    int x = rand() % (n - 2) + 2, v = quickPow(x, a, n);
    if (v == 1) continue;
    for (j = 0; j < b; ++j) {
      if (v == n - 1) break;
      v = (long long)v * v % n;
    }
    if (j >= b) return 0;
  }
  return 1;
}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# Python Version
def millerRabin(n):
    if n < 3 or n % 2 == 0:
        return n == 2
    a, b = n - 1, 0
    while a % 2 == 0:
        a = a // 2
        b = b + 1
    j = 0
    #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,建议设为不小于 8
    #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,但也不宜过大,否则会影响效率
    for i in range(1, test_time + 1):
        x = random.randint(0, 32767) % (n - 2) + 2
        v = quickPow(x, a, n)
        if v == 1:
            continue
        for j in range(0, b):
            if v == n - 1:
    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    v = v * v % n
        if j >= b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return True

反素数

如果某个正整数 n 满足如下条件,则称为是 反素数: 任何小于 n 的正数的约数个数都小于 n 的约数个数

注:注意区分 emirp,它是用来表示从后向前写读是素数的数。

简介

其实顾名思义,素数就是因子只有两个的数,那么反素数,就是因子最多的数(并且因子个数相同的时候值最小),所以反素数是相对于一个集合来说的。

我所理解的反素数定义就是,在一个集合中,因素最多并且值最小的数,就是反素数。

那么,如何来求解反素数呢?

首先,既然要求因子数,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素因子分解。把 n 分解成 n=p_{1}^{k_{1}}p_{2}^{k_{2}} \cdots p_{n}^{k_{n}} 的形式,其中 p 是素数, k 为他的指数。这样的话总因子个数就是 (k_1+1) \times (k_2+1) \times (k_3+1) \cdots \times (k_n+1)

但是显然质因子分解的复杂度是很高的,并且前一个数的结果不能被后面利用。所以要换个方法。

我们来观察一下反素数的特点。

  1. 反素数肯定是从 2 开始的连续素数的幂次形式的乘积。

  2. 数值小的素数的幂次大于等于数值大的素数,即 n=p_{1}^{k_{1}}p_{2}^{k_{2}} \cdots p_{n}^{k_{n}} 中,有 k_1 \geq k_2 \geq k_3 \geq \cdots \geq k_n

解释:

  1. 如果不是从 2 开始的连续素数,那么如果幂次不变,把素数变成数值更小的素数,那么此时因子个数不变,但是 n 的数值变小了。交换到从 2 开始的连续素数的时候 n 值最小。

  2. 如果数值小的素数的幂次小于数值大的素数的幂,那么如果把这两个素数交换位置(幂次不变),那么所得的 n 因子数量不变,但是 n 的值变小。

另外还有两个问题,

  1. 对于给定的 n ,要枚举到哪一个素数呢?

    最极端的情况大不了就是 n=p_{1}p_{2} \cdots p_{n} ,所以只要连续素数连乘到刚好小于等于 n 就可以的呢。再大了,连全都一次幂,都用不了,当然就是用不到的啦!

  2. 我们要枚举到多少次幂呢?

    我们考虑一个极端情况,当我们最小的素数的某个幂次已经比所给的 n (的最大值)大的话,那么展开成其他的形式,最大幂次一定小于这个幂次。unsigned long long 的最大值是 2 的 64 次方,所以我这边习惯展开成 2 的 64 次方。

细节有了,那么我们具体如何具体实现呢?

我们可以把当前走到每一个素数前面的时候列举成一棵树的根节点,然后一层层的去找。找到什么时候停止呢?

  1. 当前走到的数字已经大于我们想要的数字了

  2. 当前枚举的因子已经用不到了(和 1 重复了嘻嘻嘻)

  3. 当前因子大于我们想要的因子了

  4. 当前因子正好是我们想要的因子(此时判断是否需要更新最小 ans

然后 dfs 里面不断一层一层枚举次数继续往下迭代可以。

常见题型

  1. 求因子数一定的最小数
例题 Codeforces 27E. A number with a given number of divisors

求具有给定除数的最小自然数。请确保答案不超过 10^{18}

解题思路

对于这种题,我们只要以因子数为 dfs 的返回条件基准,不断更新找到的最小值就可以了

参考代码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#include <stdio.h>
unsigned long long p[16] = {
    2,  3,  5,  7,  11, 13, 17, 19,
    23, 29, 31, 37, 41, 43, 47, 53};  //根据数据范围可以确定使用的素数最大为53

unsigned long long ans;
unsigned long long n;

// depth: 当前在枚举第几个素数
// temp: 当前因子数量为 num的时候的数值
// num: 当前因子数
// up:上一个素数的幂,这次应该小于等于这个幂次嘛
void dfs(unsigned long long depth, unsigned long long temp,
         unsigned long long num, unsigned long long up) {
  if (num > n || depth >= 16) return;  //边界条件
  if (num == n && ans > temp) {        //取最小的ans
    ans = temp;
    return;
  }
  for (int i = 1; i <= up; i++) {
    if (temp * p[depth] > ans)
      break;  //剪枝:如果加一个这个乘数的结果比ans要大,则必不是最佳方案
    dfs(depth + 1, temp = temp * p[depth], num * (i + 1),
        i);  //取一个该乘数,进行对下一个乘数的搜索
  }
}

int main() {
  scanf("%llu", &n);
  ans = ~(unsigned long long)0;
  dfs(0, 1, 1, 64);
  printf("%llu\n", ans);
  return 0;
}
  1. 求 n 以内因子数最多的数
例题 ZOJ - More Divisors

大家都知道我们使用十进制记数法,即记数的基数是 10 。历史学家说这是因为人有十个手指,也许他们是对的。然而,这通常不是很方便,十只有四个除数—— 1 2 5 10 。因此,像 \frac{1}{3} \frac{1}{4} \frac{1}{6} 这样的分数不便于用十进制表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以 12 24 甚至 60 为底会方便得多。主要原因是这些数字的除数要大得多——分别是 6 8 12 。请回答:除数最多的不超过 n 的数是多少?

解题思路

思路同上,只不过要改改 dfs 的返回条件。注意这样的题目的数据范围,我一开始用了 int,应该是溢出了,在循环里可能就出不来了就超时了。上代码,0ms 过。注释就没必要写了上面写的很清楚了。

参考代码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#include <cstdio>
#include <iostream>

int p[16] = {2, 3, 5, 7, 11, 13, 17, 19, 23, 29, 31, 37, 41, 43, 47, 53};
unsigned long long n;
unsigned long long ans,
    ans_num;  // ans 为 n 以内的最大反素数(会持续更新),ans_sum 为
              // ans的因子数。

// depth: 当前在枚举第几个素数
// temp: 当前因子数量为 num的时候的数值
// num: 当前因子数
// up:上一个素数的幂,这次应该小于等于这个幂次嘛
void dfs(int depth, unsigned long long temp, unsigned long long num, int up) {
  if (depth >= 16 || temp > n) return;
  if (num > ans_num) {  //更新答案
    ans = temp;
    ans_num = num;
  }
  if (num == ans_num && ans > temp) ans = temp;  //更新答案
  for (int i = 1; i <= up; i++) {
    if (temp * p[depth] > n)
      break;  //剪枝:如果加一个这个乘数的结果比ans要大,则必不是最佳方案
    dfs(depth + 1, temp *= p[depth], num * (i + 1),
        i);  //取一个该乘数,进行对下一个乘数的搜索
  }
  return;
}

int main() {
  while (scanf("%llu", &n) != EOF) {
    ans_num = 0;
    dfs(0, 1, 1, 60);
    printf("%llu\n", ans);
  }
  return 0;
}

参考资料与注释

  1. Rui-Juan Jing, Marc Moreno-Maza, Delaram Talaashrafi, "Complexity Estimates for Fourier-Motzkin Elimination", Journal of Functional Programming 16:2 (2006) pp 197-217.
  2. 数论部分第一节:素数与素性测试
  3. Miller-Rabin 与 Pollard-Rho 学习笔记 - Bill Yang's Blog
  4. Primality test - Wikipedia
  5. 桃子的算法笔记——反素数详解(acm/OI)
  6. The Rabin-Miller Primality Test

评论